【彭紹宇影評】《困獸之網》:政治,不正確

16746_632728.png

文│彭紹宇

一向對於描寫南北韓議題的電影深深吸引,不知那種好奇從何而來,兩個相差極大的信仰在同一座半島上共存,本身聽來就是一個難以相信的事實,而身為鐵幕之外的我們,試圖窺見那個被稱為極權、獨裁、貧苦或被洗腦的國家,總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和高度看待?

2016年上映的韓國電影《困獸之網》即在此提出一連串的辯證,北韓漁夫誤入南韓邊境,就像成為另一個世界的不速之客,然而他並沒有桃花源中漁夫的幸運,在這個所謂自由的國度裡,他被當作間諜審判,當自以為高高在上的人要他見識何謂進步何謂繁華,他卻看盡了物質世界下的寂寞、浪費與疏遠,沒有忘路之遠近,他一心只抱著一個念頭──「我要回家!」,只不過當人們將他置於某種自身定義的框架中,那個家是危險的,你只是被洗腦而已,然後將他不斷地以深信不疑的價值凌遲、用過度膨脹的自尊刑求,我們看見的,只剩下人類重蹈覆轍歷史錯誤的悲哀。

91501-496640

「你沒有去過北韓,怎麼知道我很痛苦?」這句話就像重重賞了所有以幫助同情之名,行一廂情願教化之實的那些人一記耳光,北韓不可否認的確貧窮又不自由,但人民的生活卻並非僅僅靠這些標準就能揣測的,而帶有政治色彩的濾鏡,往往看見的一切不見得都是正確,雖然這是南韓人拍的電影,它卻不是在批判北韓有多麼踐踏人權,而選擇哪一方都不選邊站,以一種極為戲謔又荒謬的劇情手法,呈現在國家機器底下,人民只有被操弄被玩耍的命運。僅僅一條如此輕易跨越的國界,卻為兩國畫下充滿深仇大恨的對立線,書寫至此,不免也覺得國際政治遊戲中,被犧牲的永遠是當作籌碼的人們,只是彼此都不知情罷了。

27422.jpg

除此之外,值得一提的還有南韓時常在電影中處理的「愛國情操」,包含時不時就高聲唱出韓國國歌,或在歷史上為了「找出共匪」以示愛國,而鑄下一個又一個難以原諒的大錯,這些劇情在《華麗的假期》、《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》、《國際市場》以及今年上映的《1987:黎明到來的那一天》等片中都曾出現,當愛國被合理化成為無端質疑、虐待或甚至屠殺人民的理由,這樣變質的情操就像繩索般,總緊緊勒著南韓人的咽喉,因為是大韓民國所以沒人敢說不,因為怕被當作共匪所以沒人願意多思考,導致人可以任意對待、為了變成自己想像的樣子可以恣意捏造真相,南韓歷史上太多悲劇都是源於那股不理性的「愛國心」,說來諷刺,這樣的愛國心卻只是讓國家更加倒退,也讓自己的人民並非真正愛國,而是因為懼怕才不得不服從國家。

91501-496636

談回電影,這部是韓國電影大師金基德導演的作品,熟悉韓國電影的人應該對他的電影風格不太陌生,包括血腥、殘暴、驚世駭俗等等,不過這些代表性元素在這次《困獸之網》中竟都看不見,綜觀整部片也沒有什麼太高深的拍攝技法,似乎可以猜測導演就是想拍一部「所有人都能看懂」的電影,因為從中探討不僅僅是南北韓關係,我們從南韓單方面對北韓漁民的文化優越,也可看見當年西方勢力是怎樣入侵東方,以及歐洲強權是如何以「文化達爾文主義」之名,殖民非洲、奴役人民只為獲取經濟利益。數個世代過去了,大大小小無數戰役流血流淚後,人們卻似乎還沒完全學到教訓,這種內心溢出的自負,仍然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,看起來如同狂妄的殖民者,亟於征服與同化異類。

91501-496638

看完這部電影後,內心只有滿滿的惆悵感,也不免令人聯想自身處境──被台灣海峽分隔的兩岸,我們是如同電影般輕視對方,或這些情緒其實由於極端恐懼和自卑所發展而來?我想多數的我們都不願釐清這個答案吧。此部電影的韓文片名為《그물》,也就是簡單的「網」的意思,以政治為名的鋪天大網撒下,權力與自尊縱橫編織,當我們看見另一個網中的人們,殊不知自己也在一個更大的網子當中,以狹小的網格視角望向這個世界,就以為看遍了一切,自大地取笑網中人的可憐和無知,此般風景是尤其可悲啊!

綜合評分:85分

(2018/1/7)

發表留言

在WordPress.com寫網誌.

向上 ↑